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

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

时间:2024-03-11 12:03:37  来源:http://www.bxysw.com  作者:admin

一、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

心理卫生的六大原则

摘自《心灵时代》王极盛/著

从人们心理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讲求心理卫生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们对各种事物,例如劳动、贡献、成就、享受等在心目中都存在好坏与主次之分,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是非与重要性的评价。在一个单位里,由于人们价值观不同,有人追求地位,有人看重工作成就,有人着意享受,有人重视经济实惠。价值观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相当大影响,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例如追求工作成就的人,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工作,在劳动和工作中获得乐趣,有利于心理健康。而追求享受的人,他们往往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切实际地追求吃穿玩乐,在这种错误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经常要遭到挫折,造成心情闷闷不乐,或者牢骚满腹,这些都有害于心理健康。

2、培养良好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特征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良好的心理特征能促进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乐观、坚强、勤劳、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有利于心理健康。暴躁、任性、贪图安逸、心胸狭窄、虚荣心、嫉妒心等不良心理品质,都有害于心理健康。人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惰性,即一经形成改变比较困难,但不意味着不可改变。有的人已了解自己的不良心理特征,但却认为这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3、建立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感

改革对我们习惯了的慢节奏、低效率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严重的冲击。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为了承担更大的心理负荷,就必须主动改变慢节奏、低效率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4、有规律地生活

人们要根据自己的 生活、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时间表,把工作和休息安排好。有规律地生活,在学习或工作的时候埋头苦干;在休息的时候,愉快地休息。使人产生生理上与心理上的节奏感,消除忙乱,有利于心理健康。

5、健康的身体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是维持和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之一。应该指出,目前不少人不重视身体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健康水平。有些青少年为了应付考试,埋头做作业,忽视体育锻炼。有些中老年人,吃完晚饭也不散步,就坐着看电视,天长日久身体发胖,影响身心健康。

6、良好的自我意识

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是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监控自己。

一个人只有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才可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满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

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难以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因而可能经常遭受挫折。致使情绪低落,心理失衡。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可以通过自我体验来了解自己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改造有害于心理健康的心理特点。

一个人看到了自己的同事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对此一定会有情绪反应,一种情绪体验。如果心理为他高兴,这就是一种羡慕的心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应该自己肯定自己。

如果对同事取得的突出成绩不高兴,这是一种嫉妒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这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情绪反应,并努力改正。

人们用自我观察方法正确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二、自我防疫的意识?

自我防疫意识是自己要对防疫采取一定的措施,意识到危险

如何提高自我防疫意识?

①提倡不扎堆,与人保持社交距离;

②科学佩戴口罩;

③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④加强室内、车内通风;

⑤适当开展户外运动;

⑥公共场所注意健康细节。科学防控,健康生活!

三、幼儿心理健康与疾病预防怎么做?

幼儿心理健康与疾病预防该怎么做?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不少家长甚至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认为,做好幼儿心理健康和疾病预防工作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那么,幼儿心理健康与疾病预防工作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本文将做论述分析。 幼儿的心理健康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从广义上讲,凡是心理活动几乎都存在着健康与不够健康的可能性。譬如幼儿的心理问题,若一个孩子总是生活在快乐无忧的情绪中,则这种心境是健康的。反之,若他生活在缺乏父母适度的爱,生活在不和睦融洽的家庭中,久而形成恐慌、自卑、冷漠的情绪体验,那么可以讲这种心境是不健康的。 心理是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需要、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而家庭的物质生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及精神培养是家庭心理氛围赖以产生的基础。那么如何来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氛围呢? 1 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 首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言语举止文明得体,工作学习勤奋认真,待人处事热情诚恳,自然会成为孩子的楷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家长要不断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以适应这飞速发展的时代,配合好学校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 家长也要重视心理的保健发展,如果做父母的常怀着不平心态面对人生,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不利的,相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良好的态度面对人生,为孩子做出榜样,能从小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和自信心等,而这些心理品质对孩子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势必对子女的心理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起积极作用,有的则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分为积极的(理智型)和消极的(期待型、保护型、溺爱型、权威型、严厉型、放任型)两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是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以适当的限制,它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各种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增强生活适应能力。消极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过分严格要求、拒绝或溺爱、放任,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如保护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缺乏闯劲,社会竞争能力差,怕吃苦,贪图安逸和舒适,生活和工作上惰性较大。权威型的教育使有的孩子变得依赖、无能,倾向于受人控制,遇事缺乏主见,有的会变得粗暴,越轨行为频繁,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因此给孩子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3 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 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交际时间和内容,不要强调各自的原因,而忽视彼此之间由交际产生的心理氛围和心理效应。父母之间经常交往可互通治家策略,做到相互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见,这对增强家庭团结和谐的心理氛围大有好处。 如果父母事先未交流、沟通,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和,无论对彼此还是孩子都不利。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日益紧张、繁杂,许多父母忙于工作,往往早出晚归,看到孩子忙于作业,不去打扰,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交谈机会减少,关系渐渐淡漠,心理上相互隔阂,造成孩子孤僻,不善言辞的不良心理。 以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的家庭氛围并达到做好幼儿心理健康与疾病预防的目标,这些都是初步的必要的工作。专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此时慢慢形成,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培养,那么,孩子成人后就很难拥有健全的人格。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